人工流产前瞻性队列研究课题中期报告
作者: 日期:2025-04-01
人工流产前瞻性队列研究课题中期报告
一、背景
人工流产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填补国内对人工流产中远期并发症,尤其是对再生育影响研究的空白,为育龄女性生育力评估、保护和保存以及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。本报告将总结课题中期已完成的工作,并阐述下一步工作计划。
二、已做工作
(一)研究准备
1. 募集中心:积极与全国多家单位沟通协作,最终确定62家课题参研单位,其中11家为课题试点单位,构建起广泛的研究网络,为多中心研究奠定基础。
2. 伦理审查:各参研单位依据自身伦理审查流程推进相关工作,确保研究在符合伦理规范的前提下开展,充分保障患者权益。
3. 协议签署:与参研单位签订合作协议,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,规范研究行为,保障研究顺利进行。但部分单位存在协议签署进度不一的情况,如有的中心需等待领导签字后寄回。
(二)培训与交流
1. 培训会议:举办多期入组培训会,包括 2024年8月13日第一期入组培训会、9月27日的第二期入组培训会议、2025年2月11日的第三期入组培训会等。培训内容涵盖研究项目介绍、随访记录表填写、研究表格填写说明等关键内容,为参研人员提供详细指导。
2. 工作汇报会:召开多次入组工作情况汇报会,包括2024年9月27日及12月26日的两次会议,各中心负责人汇报入组情况、分享经验和问题,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流。会议还针对科研科协议回执、表格填写、研究流程、随访流程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。
3. 参会人数与讲座:各次会议参会人员涵盖医院专家、教授及相关工作人员,人数众多。会议中专家们深入讲解研究要点,开展大会讲座,为研究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持。例如,在启动会上,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主任委员刘欣燕教授介绍研究内容,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车焱教授介绍课题研究方案,为课题开展指明方向。
(三)入组进展
各参研中心积极开展入组工作,但进展存在差异。部分中心入组情况良好,如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已完成210例流产患者的入组,其中手术流产209例,药物流产1例;厦门福友汪教授所在的医院已完成41例,目标为240例;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自2024年8月30日入组,累计至12月19日时入组123例,其中64例已完成术后随访。然而,部分中心也面临入组困难,如协和医院入组人数较少,部分病人因近期无生育计划而影响入组;还有部分中心存在符合条件且有生育计划的患者较少、患者或家属不配合等问题。截至目前,总体入组例数持续增加,但尚未达到预期目标。
三、经费情况
2024年2月收到天津和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捐赠35万元,2025年2月收到天津和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捐赠35万元。
60家参研中心,每家单位拨款8000元,共计支出480000元。
四、下一步工作开展计划
(一)入组与随访推进
1. 各中心加大入组力度,依据实际情况调整招募策略,如利用小程序或问卷星进行随访、加强与患者沟通、提供免费检查等福利,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患者入组,提高入组效率,确保达到预定样本量。
2. 强化随访工作,严格按照研究方案规定的时间节点和内容进行随访,密切关注患者流产后恢复情况、生育计划及妊娠结局等。优化随访方式,充分利用微信、电话等工具,提高随访成功率,降低失访率。针对随访中发现的问题,及时调整随访策略。
(二)数据管理与分析
1. 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机制,明确各中心数据收集、整理、录入的标准和流程,确保数据的准确性、完整性和一致性。安排专人负责数据管理,定期对录入数据进行检视和审核,及时发现并纠正数据问题。
2. 待积累足够数据后,运用专业统计分析方法,如描述性分析、推断性分析、生存分析等,深入探究手术和药物流产对女性中远期并发症的风险,以及对再生育能力、妊娠并发症 / 合并症和母婴健康的潜在影响,为研究结论提供有力数据支持。
(三)研究质量把控
1. 加强对研究人员的培训和考核,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和研究技能培训,提高研究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,确保研究过程严格遵循医学伦理原则和研究规范。
2. 建立健全研究质量监督机制,定期对各中心研究进展和质量进行检查评估,及时发现并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,确保研究工作顺利推进,研究结果科学可靠。
(四)成果总结与交流
1. 定期组织研究成果交流会议,各中心分享研究经验和阶段性成果,共同探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,促进研究工作协同发展。
2. 在研究后期,及时总结研究成果,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,为我国育龄女性生育力保护和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,并通过学术交流活动扩大研究影响力。